白岩松
体育课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当中,长期不受重视,不过,这种局面可能要彻底改变了。本周四(8月8日)是中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,在这个健身日到来的时候,全国各地围绕中小学体育课如何上好的内容可是真不少,那是因为在今年推出的健康中国行动当中,十五大行动,其中有一个就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。所以社会各界开始重视,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,就是开齐开足中小学的体育课。如何开齐开足体育课,如何让体育一方面增强孩子们的体质,另一方面要健全孩子的人格,还能锤炼孩子们的意志,当然还得享受乐趣。《新闻周刊》本周视点关注:以体育人。
体育老师也走红地毯
本周二的上海世博中心,在由教育部体卫艺司、耐克等联合举办的“活力校园创新奖”颁奖典礼上,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体育教师成为镁光灯下的明星,其中30人获邀赴美访问交流,这样颇具仪式感与荣誉感的活动已举办三年。来自克拉玛依第十小学的赵羿淞,因自创了一套篮球训练升级系统获得“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奖”,但他的脱颖而出多少有点被逼出来的意味。
△走在红毯上的林美珍
去年获得“体育活力校园创新奖”的林美珍,和赵老师有着同样的困惑。今年她又被评为2019“活力校园大使”而再次获邀来到活动会场。十年前她去小学支教,成为该校唯一的体育老师。林美珍最大的苦恼是体育器材的缺失,孩子们因此被困在教室里追逐打闹。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做出一些好玩的东西吸引孩子走出教室。
林美珍设想把轮胎用在体育活动中。她跑遍各个修车店收集自行车轮胎,研发出几十种与轮胎相关的体育游戏。但她随即被家长质疑荒废学生学业,而一旦学生受伤更会给自己的体育教育带来灭顶之灾。
饮料瓶可以做成闽南舞龙灯、小风车和陀螺,制作这些花样时,林美珍总是被孩子们团团围住,被称为魔法师;孩子们拿着这些小玩意或个人或几人组合,一起疯跑、比拼。他们的表情正是在林美珍的创新发明中丰富起来,爱动爱笑了、想象力也飞了起来,一些发明还因此受学生启发,她逐渐被更多家长理解而有了名气。如今,林美珍可凭一己之力引来各方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投入,体育在当地逐渐被看重。
白岩松
这些年在网上常有一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,你的语文这么差,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?你的数学这么差,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?看似幽默的话语背后,也隐藏着对体育老师的不屑一顾,其实真要是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就好了,起码说明体育老师足够多。可现实中或许常常是,我们的体育课是随便找个老师教的。这个短板,想要开齐开足中小学的体育课就必须补上,更重要的是:学校体育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,很重要的还要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,也就是说除了教会、勤练,还得常比赛,而要常比赛,没有更专业一些的体育老师带领指导是很难的,如何保障常比赛?
最大的革命就是要“常赛”
在“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创新奖”颁奖典礼上,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小学体育老师赵羿淞获得了“课外体育教学创新奖”。赵羿淞的创新开始于他对体育课堂的观察,他发现,学生们喜欢体育,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,以前的体育课枯燥无味,只有机械的练习和放羊式的自由活动,缺少比赛的乐趣和竞争的激励。
赵羿淞从学生着迷的电子游戏中找到了灵感。“学生每天下课就是讨论电子游戏,后面我就发现这个游戏最吸引人的点,我觉得就是打怪升级,你级数高你就是牛,所以我就把他这个照搬过来,打球升级。”
赵羿淞设计的篮球升级模式总共有十级,十级为满级,到满级了以后就有资格进校队。体育最大的魅力在于比赛和竞技,在篮球升级卡的基础上,赵羿淞在校园里组织起最基础的篮球比赛。在班级内部,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队进行班内对抗,每个班又选出班队,在六年级毕业时,赵羿淞会组织各班班队进行毕业生篮球联赛。
在这一场场比赛中,学生对篮球的热爱逐渐增加,学校的篮球氛围也日益浓厚,学校的男女校队在近几年的市篮球赛中名列前三。更让赵羿淞欣慰的是,通过篮球竞赛,学生们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加强,而且他们也没有因为经常比赛耽误学习。
谈及校园体育竞技的意义,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认为,在校园体育中推进竞赛,不仅仅具有体育意义,还具有社会意义。“咱们可以想一想,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,没有一门课教你怎么竞争。但是这些人离开学校以后都要进入竞争的市场经济,所以你如果没有一个活动从小就让他知道怎么去竞争,怎么按照规则,遵守规则去竞争的话,这个人进入市场经济是会很茫然的。”
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近日表示,学校体育应该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,除了要做到“教会、勤练”,还要“常赛”。对抗性的竞赛活动,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、团队合作、尊重对手、胜不骄败不馁的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。“过去我们学校体育并不重视竞赛,一讲到竞赛都是运动员的事,少数人的事。我们这次改革在学校体育来讲,最大的革命就是要常赛,要组织经常性的全员参与的校内体育竞赛活动,至少班级内部的比赛要经常开展,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场竞赛的机会,能够感受竞技运动所带来的魅力。”
在不少学校,全员运动会的模式已经推广开来,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比赛机会。校园运动会变成了学校里的节日,校际联赛、城市运动会等分层次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也在一些地区搭建起来。但也有专家提醒,校园体育开始拥抱竞技,青少年竞技也不该脱离校园。高水平青少年人才可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,但不该再像体校模式那样将他们集中培养。
白岩松
现在很多的家长也已经越来越接受以体育人这个理念,体育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,还能健全孩子的人格。因此一到暑假,体育类的培训班,就会变得很火爆,足球、篮球、游泳等等都很受欢迎,所以这方面的培训价格也在逐渐地上升。但问题是:寒暑假补补体育课,可以;但一开学,就要让孩子收心,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,这体育就又靠边站了,健康行动计划明确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时间,每天必须保障课内课外一小时,我们该如何做到?
怎么“考”体育,才能避免应试?
张晰是一名花样游泳教练,她所在的游泳馆每到假期,各类培训班都供不应求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。“每年全国比赛就在暑假,所以一般来参加比赛的孩子,暑假一放假基本上每天就是天天训练。”
在英东游泳馆馆长李慧看来,暑假接待的培训班密度远超平时。“每天早上八点半开班,一直到晚上八点半,每天开七个班,这是往年不具备的,七个班基本上都是满额,基本上暑期的(青少年)培训会占全年培训一半的量。”
对于一支业余花游队伍来说,张晰队里的孩子们拿到过不少好成绩,家长也发现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健康、更开朗,培养了规则意识,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。因此这个项目比较小众,家长还是愿意投入精力,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花游队的孩子逐渐退出。“孩子一上中学,他还要参加别的学术上的培训班,还有别的课外班,所以可能留下这个项目的时间就越来越少。”
不久前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在发布会上公布一组数字,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,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2.1%,中学生为88.0%,大学生为74.4%,随着学段升高,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明显。
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,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核心之一,就是对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做出规定,每天保持课内一小时,课外一小时。但在一些注重体育的家长眼中,保障运动时间不是难事,问题在于体育和校园似乎天然存在割裂。自己的孩子喜欢体育并投入大量精力,文化课肯定比不过别人,而走体校又是专业路线,除非去国际学校,不然在体育和升学之间,似乎很难两全。
在专家看来,体育原本就是属于教育的范畴,属于素质教育重要一环,但我国,体育和教育之间的冲突,在于把两者分太清楚,体育好的进入体校,成绩好的进入普通学校,两者被割裂成完全不同的晋升路线。不久前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,其中提到,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。
白岩松
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,口号是激励一代人。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奥运会快结束时有记者问组委会成员,体育如何激励一代人?那位组委会的官员回答是,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下去赢,也教会孩子们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地输。这个回答我印象之所以很深,就是说清了体育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更大的和更深刻的价值。这也正是要强调以体育人这四个字的关键所在。
节目制作 | 宣霁祐 徐 新 张大鹏
微信监制 |徐 新 张大鹏
微信编辑 | 阮美婷
(编辑:林楠)